人民网赤峰10月31日电 赤峰市巴林左旗看守所坚持监所管理人性化,把看守所建设成为法制教育基地、改造人的特殊学校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为目标,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谋求发展,不断提高,取得了监管业务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1995年,被赤峰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单位”。1997年至2008年,连续12年被公安部评为“一级看守所”,1999年3月,还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模范看守所”。
巴林左旗公安局看守所民警掌握心理动态,对症下药。犯罪嫌疑人从犯罪到入所,心理上经历了完成犯罪过程的快感、害怕事情败露的恐惧、未被抓获时的心存侥幸、逃亡过程中的惊弓之鸟般的提心吊胆、被抓获后的沮丧和如释重负,是一个变幻多样的心理过程,只有摸清在押人员的心理历程、此阶段的思想状况,才能找到打开他们心灵的钥匙,也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和帮教。女性在押人员入监后紧张、恐惧、畏罪、抵触、悲观心理较男性在押人员明显,甚至更为严重的还表现出因绝望而采取绝食、自伤甚至自杀极端方式逃避法律制裁的念头。他们关注的是案情,期望的是真情,渴望的是亲情。在对在押人员谈话教育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充分考虑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年老者从关心身体健康入手,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年青人和文化程度高者,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对其进行形势和人生价值观教育;对未成年人着重法制教育和前途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其心理进行矫正;对文化程度底的在押人员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以理服人,再加上生动的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对一审判处死刑的被告人,针对他们普遍存在强烈的求生欲望,采取因势利导的教育方法从关心体贴方面入手,消除其低触情绪和“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有时甚至可以撒一些善意的“谎言”,以稳定他们情绪。看守工作绝非以往的“一看、二守、三送走”的粗放式管理,监管工作实际上是一门学科、一门艺术,要想做好必须掌握多门知识,比如心理学、管理学、法学与教育学等,因人施教,进行科学文明规范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多策并举,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巴林左旗公安局看守所民警尊重基本人权,真诚以待。人性化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在押人员的人格,保证在押人员的权利,坚持公正的看待每个在押人员,管教人员与在押人员以心换心,不轻视、不侮辱、不放弃、不抛弃每个在押人员,以真诚对待他们,用真情感化他们。只有如此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才能使在押人员彻底打消心理顾虑,也才能使在押人员在监室内和谐相处,从而改善监室秩序,实现理想化的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自觉树立人权意识和人文关怀理念。这种理念和意识是在日常工作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关乎人性的细微之处,发现在押人员有过错的地方,可以批评他也可以处罚他,但是不可以侮辱他,用歧视性的语言责骂他,语言上的暴力比肢体暴力更伤害在押人员的自尊。尊重人,首先是在心理上将在押人员放在人格平等的位置,给予他们最基本的尊严,让他们在被重视、被关心的环境中自我省悟,实现人性的自我复苏。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做到不打骂、不责罚、不侮辱在押人员,将心比心,切实尊重在押人员的人格,就能得到他们的理解与尊重,也能换到他们真诚的回报。
巴林左旗公安局看守所民警注重细节,着眼小事。人性化管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从小事着眼,细节入手,细节铸就成败就是这个道理。管教民警牢固树立“细微之处见真情,平凡岗位成就不平凡”的思想观念,将简单的事情做好,将每项关心、关注和管理在押人员生活的细枝末节做到实处。在押人员是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自入所之日起就会在内心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情绪低落消沉,感觉压抑。因为看守所是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这里得不到外面的任何信息。而民警就是他们与外界联系与沟通的唯一纽带,要开启在押人员的心扉,要因势利导疏导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牢笼,民警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笑容也许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慰。在押人员于某某曾说:每天只要看到管教从我的监室前走过,哪怕不和我们讲话,我也觉得温暖。在日常管教工作中,我们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坚持公正、公平的看待每个在押人员,及时发现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优点,然后给予表扬和肯定,对其弱点采用漠视或淡化的方法,这就是心理学中行为疗法内的阳性强化法。监管与被监管是相对立的,管教工作就应把如何化解这种对立、矛盾作为工作的方向,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管人,管教员要理智的看待在押人员的罪行与错误,长期坚持这种观点,在押人员就会从心理形成一种看法,让他们感到管教员是真心为他们想的,是为他们好的,他们也会跟管教员谈出心理的真实想法,从而减少这种对立与对抗。
分类管理,因人施教。人性化管理还要求我们对在押人员进行分类管理,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与措施。由于在押人员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社交生活、家庭背景和自身经历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性格类型,加之其自身状况、家庭因素、案件进展情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在押人员在看守所内的现实表现将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分析在押人员心理,以便监管人员对症下药,是确保看守所安全、监室秩序稳定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面对性格各异的在押人员,管教员应该从法律教育、监规监纪教育以及人生观和道德教育入手,帮助在押人员剖析犯罪的成因与结果,引导他们如何看待犯罪,在监室内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在押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时有效的进行心理干预,传递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在押人员打开心结,能起到良好效果。在押人员赵某某曾经是某旗县某乡的副乡长,是国家公务员,妻子是县中学教师,因涉嫌贪污罪入所,赵某某入监后心理压力很大,管教员有针对性的从法律、从人生、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从今后的形势跟他谈起,经过多次谈话,赵某某很快的调整过来。
生活关心,特殊关爱。在押人员入监后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很长时间没人送钱送物,缺衣少穿,这也是导致情绪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解决他们基本的生活诉求这是赢得在押人员好感并拉近距离的第一步。此时民警需要做的,就是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对象,自主捐助或请示所领导,到民政部门、妇联、关工委等相关单位筹措,积极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实际困难,让他们体会到监所大家庭的温暖。对一些体弱多病,需要及时治疗的特殊在押人员,应予特殊关注,除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外,还要做病号饭、安排专人看护等特殊关爱。即使在押人员因病出现死亡或病情加重等事件,也能取得其家属的谅解。在押人员朱某某身患严重疾病有多年吸毒史,身上溃烂多处,管教员经常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并向领导专门汇报朱某某的病情,经所领导同意后将其带出所检查就医,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监护措施:一是每日了解身体情况与就餐情况;二是与医务人员一道对其病情进行跟踪观察治疗,如有变化及时汇报;三是专门安排病号饭,补充其营养;四是及时协调相关办案单位变更强制措施,并向厉某解释清楚变更强制措施的理由和条件。管教员采取这些措施后,朱某某的病情基本痊愈,并且毒瘾基本从生理上已经戒除,其家人不但对看守所的工作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而且对看守所人性化做法非常感激。
人性化管理,不应只体现在对在押人员物质上的关心,还要体现在对他们人格方面的充分尊重和对其悔过行为上的肯定。巴林左旗公安局看守所民警给在押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的改造环境,让他们在看守所里接受社会再教育,重塑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李富 郝忠民)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ykss.com/post/1720.html
部分信息来源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部分信息可能不准确,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给我们留言或者联系我们
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为大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且承诺我们是完全免费公益的!
您也可以点击这里复制我们的微信号并打开微信添加我们为好友
您的宝贵意见将会是我们更新和维护的动力源泉!
Copyright Your 在押人员,服刑人员,刑释人员之家,监所信息导航|jykss.com Rights Reserved.
分享:
支付宝
微信
发表评论